2012年3月13日星期二

爸爸的喜帖

繼爺爺的廚書後, 家父執屋時發現一張好大張的喜帖, 還有一份長長的「嘉賓提名」, 是70年代父母結婚時的「產物」.

當時的喜帖內, 用的字眼和現在的雖然大同小異, 但現在的 "謹訂於" 當年會用 "謹詹", 即是由玄學家計過擇過而出的. "詹" 就同 "占".  這份帖我自己結婚之前看過一次, 當時我因為覺得個字好型, 曾經想用 "詹" 字, 不過夫人說 "你咁寫出面無人識睇你, 仲以為你印錯" 而作罷.  而另一方面, 在下款之上, 現在好多人都不知道 "承嚴/慈命" 的意思. 

其實當年發帖是一定不會由一對新人自己發的, 因為結婚必須要 "父母之命", 因此絕不會是新人的名字放在下款. 而為突顯家中三代同堂以振家聲, 新人如有祖父母在堂的就會在父母名字上加上 "承嚴/慈命", 當為是奉「父母的父母」之命而成婚的.

而之前的喜帖, 因為只用中文, 所以打開後的另一面有時會無啦啦見到有個 "速" 字, 之後隔一行又有個 "玉" 字, 最尾仲有一行 "恕乏介催"; 這幾行字的意思, 有兩種不同的說法, 其一是留位, 原來 "速" "玉" 的意思是 "速移玉步", 就是當天早點到; 而另一個說法就是 "速" 代表早o的到, 而 "玉" 就是先行敬謝你們的禮物/禮金之類, 其實即係提客人, 記得做人情的意思了. 

當然, "恕乏介催" 就相對明顯: "請原諒我不再提和催促你們來了". 

同時間找到的就是一份嘉賓提名, 家父一位現已作古的世叔是當年 "國民黨年代" 的立法委員, 也是一位詩人和書法家; 他為了那「嘉提」題了字, 也作了一首詩.  以現時的社會來說可能覺得有點無聊, 不過當年對還是殖民地的香港來說, 不少人就會覺得是一份榮譽.  怎樣也好, 那題字是十分工整有力的.  而整份題名冊當中見到的人, 也不少是已經一樣作古的.  父母讀起來卻像再經歷當日的時刻一樣.  母親也說要找回她女家擺酒 (對, 當年比較少"聯婚" 而是先由男家擺 "迎親宴", 之後到回門時女家擺 "于歸宴") 時的綾緞布匹題名錄出來.  搞到我和夫人都想拎返自己當天的出來睇... 



的確, 不少人結婚幾年後慢慢就會忘記當天的興奮和心情, 或者, 大家都應該定時定候拎返當天的東西出來回味一下, 「提醒」一下自己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