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至馬會在滘西洲開了個大眾化的高爾夫球場, 建了一座橋接通才多點人知道那裡原來多年前是 "種鹽" 的地方, 只是近二十年都荒廢了. 更成了幾齣港產恐怖片的取景場地.
更加少人知道的是, 原來這片小島是百多年前香港首先出現天主教堂的地方之一.
不要問為何會在這個當年都是人煙不多的地方建起座小教堂來, 因為天主化工, 從來都是神妙莫測的.
還是香港出了位陳副主教, 作為副主教和鹽田仔原居民的他, 積極推廣這個被荒廢的小樂園. 再加上本土近幾年有些 "生態團" 都會路經這個當年用天然方法來產鹽的地方, 才再次使這個小島活起來.
上星期是天主教聖若瑟堂百二週年. 全島的原居民幾乎都回來了, 原來倒真的有不少是去了外國的.
陳副找了我們幾位師兄弟來幫手影相, 才見到這豆腐潤大小的地方, 當全島都擠滿人的時候, 想行步路都唔容易. 而且那個「公投日」, 天氣有點點熱. 不過, 我倒樂得有機會出來影相, 只可惜當天那 17-35 廣角 zoom 未到手. 而那天, 島上就有一位原居民領洗, 而付洗主禮的, 就當然是陳副了. 仲話上次島上教堂有人領洗, 已經係五十年前的事了.
小小教堂, 迫滿了不知是否教友的人, 還有特地來幫手為堂外新的銅鐘揭幕的發展局長 "林鄭". (島上數十年前設銅鐘, 有事就會敲響, 響得全島都會聽見, 用來召集村民; 不過多年前被人偷去, 是陳副在早幾年前托人在意大利訂購一個新的)

在這個小教堂中, 找到了一份在大教堂找不到的感覺, 就是寧靜, 不浮誇, 沒有雕龍雕鳳, 一切都係淡淡的 -- 其實和那新的鐘有點不大協調, 大概, 要經過歲月洗禮, 兩者慢慢才會融為一體. 就好像袁中道《香山》所言, "然要以數十年後,金碧蝕於蛛絲,階砌隱於苔蘚,遊人漸少,樹木漸老,則恐茲山之勝,倍當刮目於今日也".
禮成後陳副出西貢宴請我們一班工作人員食海鮮餐, 畢竟我們大班人除了一份簡單三文治或一兩件燒肉外, 整天都未吃東西 (聖體除外呀o下!). 當然, 一般的西貢海鮮餐不是甚麼超級來頭, 不過大班人聚聚, 得啖笑, 仲想點?
